如今降噪耳機是一個熱門產品,優秀的降噪耳機能夠隔絕外部的大部分噪音,帶給用戶一個安靜的世界,但并非所有降噪耳機都能達到宣傳標準,降噪能力不足還有可能存在一定的聽力損傷風險。
IT之家了解到,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兩種降噪耳機,一種是被動降噪,也就是通過耳塞或結構隔離外部噪音,另一種是主動降噪耳機,也就是通過芯片處理外部噪音,一般來說后者效果更加出色。
據央視新聞報道,日前,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專門針對主動降噪耳機進行了風險監測,共涉及 47 家企業的 60 副耳機,其中 25 副是頭戴式主動降噪耳機,35 副是入耳式主動降噪耳機。耳機價格區間在 199 元到 2950 元,其中國內品牌耳機 20 副,國外品牌的主動降噪耳機 40 副。因為目前國內的標準只針對通用耳機,因而風險監測當中參考了歐盟及軍用的相關標準,對最大聲壓級、主動降噪量、綜合降噪量等項目進行了檢測。
據悉,當耳機的主動降噪量低于 10 分貝時,實際的降噪體驗效果并不好。測試結果顯示,所有 60 副耳機中主動降噪量低于 10 分貝的多達 30 副,其中部分產品降噪量只有 5 分貝,占比超過 10%,與其客服人員所宣稱的降噪高達降低 20 分貝說法不符。
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最終將風險監測的耳機產品定為中等風險,認為風險監測中五成的降噪耳機降噪量不足,可能會使消費者在噪雜環境中調高音量,而噪聲聲壓級過高,可能存在一定的聽力損傷風險。
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呼吁:企業要消除相關風險,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;另一方面,要引導企業調校降噪算法,提升產品降噪能力。
IT之家了解到,目前全國降噪耳機生產廠家已有 300 家左右,2019 年國內降噪耳機產值達到將近214 億,同比增長了 73.58%,占到了耳機行業總產值的 30.9%。
專家建議,所處環境當中噪音每增加 3 分貝,每天聽音時間就要成倍縮短。比如在 80 分貝環境中,每天聽音時間要控制在 8 小時之內,83 分貝時每天聽音就要控制在 4 小時,以此類推,以避免聽力損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