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(002731.SZ)(以下簡稱:“萃華珠寶”)在2016年三季報中發布了2016年公司業績預告,2016年1~12月份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60萬至4160萬元,同比下降57.63%至31.15%。 實際上,這也是萃華珠寶自2014年上市以來,凈利潤第三年下跌。
在此之前,2014年萃華珠寶凈利潤同比下跌11.24%,2015年萃華珠寶凈利潤同比下跌38.58%。對于以上業績問題,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致電致函萃華珠寶,相關負責人表示,公司正在籌備年會中,暫不能回復。 對于萃華珠寶業績持續下滑等問題,CIC灼識咨詢執行董事趙曉馬表示,萃華珠寶近幾年出現現金流不足,回款慢的問題,遭遇業績下滑,一方面是因為大環境致國際金價波動頻繁,另一方面是因為來自于其他競爭對手的沖擊。
業績持續下滑
自2014年上市以來,萃華珠寶業績就一直處于下滑態勢。
日前,萃華珠寶發布業績預告,公司預計2016年1~12月份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60萬至4160萬元,同比下降57.63%至31.15%。萃華珠寶方面給出的原因是,在宏觀市場的影響下,黃金價格波動,影響公允價值變動損益,從而影響凈利潤。
根據萃華珠寶已經披露的最新業績報告(即2016年三季度財報)顯示,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,公司2016年1~9月營收為18.62億元,同比下降21.47%;扣非凈利潤為2049.25萬元,同比下降56.35%。
報告顯示,報告期內多項主要財務指標變動幅度較大。其應付利息由48.97萬元增長到了244.87萬元,增長了4倍,公司表示是因為短期借款及租賃黃金增加;其資產減值損失由94.11萬元增長到了881.83萬元,增長了837%。
萃華珠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由-686.03萬元增長到了-3729.92萬元,增長了443.7%;投資收益則由正轉負,由1974.73萬元變為-3641.73萬元,變動了-284.42%,對此公司解釋稱黃金租借產生收益和購買理財產品收益所致。
實際上,這不是萃華珠寶第一次出現業績下滑和主要數據大幅變動。自2014年上市以來,萃華珠寶業績就一直處于下滑態勢。2014年萃華珠寶全年總營收33.08億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10.09%;營業利潤為1.28億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7.98%;實現凈利潤9,847.43萬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11.38% 。
到了2015年,萃華珠寶業績繼續下跌。2015年萃華珠寶公總營收30.00億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 9.31%;營業利潤為7,651.7萬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40.35 %;實現凈利6,042.28萬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 45.12 %。
對于業績下滑,公司每次給出的解釋都是,經濟增速不斷放緩,受經濟低迷、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,零售行業面臨形勢依然嚴峻的局面。受整體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,國際黃金金價持續震蕩尋底,市場整體消費能力較差。
而對比其他珠寶首飾上市公司,例如老鳳祥(40.090, 0.25, 0.63%)(600612.SH)、金洲慈航(000587.SZ)等,企業2015年度及2016年三季度業績表現平穩,相關主要財務數據亦相對穩健。
密集布局東北城市存憂
萃華珠寶門店大都布局在二三線城市,很少進入一線,并在東北地區形成密集布局。
對于萃華珠寶業績持續下滑的原因,趙曉馬在接受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一方面是大環境致國際金價波動頻繁,另一方面是來自于大牌奢侈飾快速加入中國市場的競爭沖擊,同時加上國內周大福、老鳳祥等這類極具品牌效應的競爭對手所帶來的銷售壓力,導致了萃華珠寶近幾年現金流不足,回款慢的問題,遭遇了業績下滑。
面對競爭壓力,萃華珠寶則通過增設店鋪等方式來促進收益。根據其2014年提交的招股說明書顯示,萃華珠寶募集資金4.09億元全部投向增設直營店項目,項目建設期為2年,項目大多位于東北地區,例如鐵西商圈、沈陽市沈河區中街店、及黑龍江省、吉林省和內蒙古東部省會城市等7個項目。最終實際募資4.08億元,資金已于2014年10月到位。
根據其最新公開資料顯示,除了鐵西商圈、沈陽市沈河區中街店兩個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外,其余項目皆未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。截至2016年6月30日,鐵西商圈項目虧損5.73萬元,沈陽市沈河區中街店實現收益136.82萬元,均未達到預計效益。
除此之外,萃華珠寶還探索連鎖加盟經營模式,并從2004年以企業轉制為契機,通過復制直營店的品牌與服務模式,大力建設連鎖加盟經營體系。截至2016年6月30日,公司的加盟店已拓展到395家,2015年年底公司加盟店已有393家。而截至2016年6月30日,老鳳祥已在全國布局了2986家銀樓及銷售網點,豫園商城(11.420, 0.00, 0.00%)(600655.SH)的豫園黃金珠寶連鎖網點也已經達到了1783家。
貝恩公司董事經理鄭碩懷分析表示,加盟模式在品牌對市場進行高速擴張時期很有效,但現代零售業大環境下,自營模式則在對品牌的控制力上更有優勢。加盟模式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,在全渠道布局、產品推廣、庫存管理等方面都不如自營模式更好進行。